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请升级Internet Explore 。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发布时间:2011-09-08    

 

世界著名的华裔美国建筑师-贝聿铭:德国历史博物馆

国际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柏林的德国历史博物馆新展览馆:

     这座花了5年时间、耗资约4.99亿港元增建的展览馆,于2003年5月24日落成。也是以玻璃和钢铁制成的现代建筑物。德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奥托迈尔盛赞其为“完美的设计”,见证了已届86岁高龄的贝聿铭宝刀未老。

   1997年,当时的联邦总理科尔将军械库(德国历史博物馆)的扩建工程正式委托给贝聿铭先生。贝先生感到,这项工程对他有3项挑战:

      1、建筑设计的风格要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协调;

      2、要同军械库本身的风格相协调;

      3、要对观众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它要将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同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从而表现出历史与未来的结合。

      贝聿铭先生在扩建工程中用了大量天然石料及玻璃材料。使得新扩建的28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建筑自身即具有“展厅”特色。经过扩建的军械库将包括4个展区,通过宽敞的楼梯、桥与走廊彼此相联。外部有一向上的玻璃旋转塔楼。内院上方有一圆顶。 

  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和特纳建筑集团宣布:贝聿铭获得本年度的建筑科技创新“特纳”奖,奖金额为2.5万美元。贝聿铭是第二位获得这个奖项的建筑师,第一位获奖者是2002年的工程师莱斯利·罗伯逊。

   1983年荣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里茨克奖”,奠定了贝聿铭的大师地位;1986年获里根总统颁发“自由奖章”,确认了他对美国的贡献。贝聿铭一直心系中国,除了在中国设计北京香山饭店,1990年更与其他华裔精英创立“百人会”,推动美国华裔权益和中美关系。

        展览馆座落地?:德???亓

        展览馆建???: ?聿?

        展览馆完工?r?:2003

扩建德国历史博物馆时代背景:

      柏林上空的天似乎离德国历史博物馆新扩建的大楼特别近。螺旋式楼梯的玻璃中心柱蜿蜒在三个楼层之间,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透明的蜗牛壳。在每一个楼层,走廊就像露台一样伸进雄伟的玻璃大厅,每一个玻璃大厅的圆顶以巨大的弧形凸出,在平时一般被遮挡住的大楼的整个边上形成了拱形。一个巨大的玻璃柜,建筑学的展品,那是由玻璃、钢筋与砂石组成的吸引观众的磁铁--这就是德国第一个贝聿铭作品。

    贝聿铭,这位“光线魔术师”,在巴黎为卢浮宫建造了玻璃金字塔,在华盛顿为国家美术馆设计了引起轰动的东馆。现在,柏林也可以为一个正宗的贝聿铭作品而感到自豪,因为这位出生于中国、1935年以来定居美国、今年已经86岁的当代建筑大师只接受他所喜欢的设计委托。他说:“人一到老年就必须奉行利己主义。”但是,这种利己主义的结果却令许多人高兴不已:柏林人以及来访的游客有了一处第一流的新名胜--德国历史博物馆,简称DHM。在施工五年这后,德国历史博物馆终于能够在人们引颈以待的扩建大楼中,27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上举办各种展览了。

      谈到2003年5月底落成开放的博物馆新楼的特色时,贝聿铭说:“我设计的楼梯塔是有些好奇,但是它应该是这样的。”他接着说:“它应该引诱人们在这个大楼里走动,充满好奇与享受。”事实正是如此,每走一步就展开了明亮大厅的新景色,向外看,展现的又是柏林市中心的建筑。楼梯塔内的阶梯平坦,完全可以安心地从地面观赏到外面的天空,或者欣赏近在几米之外的雄伟的巴洛克建筑“军械库”。这个古建筑目前正在加紧修缮,因为这座菩提树下大街最古老的建筑到2004年底将和贝聿铭设计的扩建大楼一起成为完整的德国历史博物馆。军械库75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将长期展示德国两千年的历史;贝聿铭建筑则用于举办专题展览,两座建筑将由一个地下通道相连。

    意味深长的是:这个1987年才刚刚成立的德国历史博物馆与它的内容紧密交错。是的,它的内容甚至超过了它本身:要是没有德国的统一,德国历史博物馆就不是在这里,而是建在西柏林的国会大厦附近。当时,德国历史博物馆的设计招标刚结束,柏林墙就倒了,一年后的1990年,新成立的博物馆在东柏林的巴洛克建筑军械库中安了家。此外,新的德国历史博物馆接收了原来在那里的民主德国的德国历史博物馆藏品。于是,东西两家历史博物馆就成了全德国第一个合到一起的文化设施。而原先计划建造德国历史博物馆的地点,正谱写着新的历史:现在这里耸立着总理府。 

    不过,军械库也是展示历史与文化的地方。几百年以来这里曾是军火库、英雄纪念馆、纳粹宣传论坛。1952至1990年间,这里才成为博物馆。这座1695年开始建造的建筑物上铭刻着巴洛克建筑师安德里亚斯·施吕特尔以及两位1815年后被委派进行改建工作的普鲁士古典主义大师申克尔与沙多的富有特色的手迹。要为扩建大楼寻找一种形式,这对贝聿铭来说是一个挑战:他面临的挑战是这几位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与一块很小且位置很不利的地皮。这块地皮在处于军械库阴影下的同时,又正好是在通往著名的博物馆岛的通道上。

评论贝聿铭:德国历史博物馆

       建筑评论家们在此达成了少有的共识: 对贝聿铭这个德国人瓦尔特·格罗皮厄斯的学生和申克尔的崇拜者来说,这件艺术品是成功的。《法兰克福汇报》称赞这座比人们期望的还要秀丽的建筑物时,这样写道:贝聿铭“将施吕特尔的巨形艺术、申克尔的优美与中国的忧郁集于了一体”。《南德意志报》热情洋溢地评论说:“这位光线魔术师给这座城市注入了一个可以折射其照准线与光轴的棱镜,给幸运城市增添了七色光环。”但同时,副刊作家们也有一共同的感觉:不喜欢最重要的展览大厅,觉得它们都太暗、太低,有点像地下车库。 每当德国历史博物馆总经理汉斯·奥托梅厄听到这些意见时,他就会皱起眉头来说:“许多评论家不了解展览厅的任务。”他解释说,展览厅要避免阳光直射,要保持室内恒温,必须保证展品的绝对安全。对此,新展览厅是很理想的。从新馆举办的第一批展览,即占据两层楼的“欧洲的思想-永久和平的构思”以及在一个层面举办的“约翰·E·肯尼迪”可以看出,观众们似乎并不受评论家们评论的影响。

      奥托梅厄感到高兴的是,通过贝聿铭建筑,德国历史博物馆终于又成了柏林博物馆界的中心,虽然在军械库完工之前,长期展览的近7000件展品还要在仓库里沉睡一年半以上。军械库的平面图就挂在博物馆总经理的办公室里。当这位文化历史学家开始描述时,展览馆很快就具体化了: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将通过“各时代展厅”漫步在德国历史之中。其中,即兴而来的观众与历史学家都会有。参观从楼上公元前100年左右罗马文明同凯尔特人、日耳曼人与斯拉夫人相结合形成德语区的那个时代开始。新出土的瓦鲁斯战役文物将是观众看到的第一组展品,在这场战役中,日耳曼人战胜了罗马人。

    德国历史博物馆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借助“见证物”证明历史,让观众体验历史。博物馆专家奥托梅厄深信,这些文献、照片、图画、录音及人工制品能够像文字一样讲述历史,而且更加生动。这些展品内容相当丰富,从中世纪的手抄本到土尔其包围维也纳时用过的帐篷,一直到前民主德国的Trabi车。最重要的是这些展品必须是原件。只有这样,它们才会有“说话”的能力。 

      德国历史博物馆总共收藏了85万件不会说话的证人,但是要在新的长期展上展示其中的百分之一都没有机会。楼上的展览内容到1918年结束。奥托梅厄介绍说,底层要留给“历史上最恐怖的世纪”,即二十世纪。“主题展厅”,如“性别之间的关系”或“战争与和平”,帮助人们对历史上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比较。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应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就像应用毒药一样”,用得节制,使其剂量正好能起到治疗作用。这里将设立一个虚拟图书馆,可以“翻阅”中世纪的手抄本,以及总共20个储存了电子词典或联网系统的电脑作为媒介站。 

中国时报评论贝聿铭:

       全球贝聿铭迷有眼福了!这位老当益壮的八十六岁华裔建筑大师,继在旧金山图书馆玩出玻璃曲线楼梯略有心得后,光环一一加持于空间虚实有致的华府东厢美术馆、金字塔造型的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等建筑物;而举世建筑迷期待的贝聿铭在柏林设计的德国历史博物馆增建案,则以一只玻璃瓶曲线造型楼梯作为大门,该建筑于八日宣告竣工,拆除围篱对外亮相。

     德国历史博物馆历经五年施作,成为贝聿铭作品世界地图最闪亮的新星,也成为见证柏林首都重建计画博物馆岛区整建的新里程碑,更可能是贝聿铭亲手操持的最后一件大作,一完工就是一件将被写入建筑史的名作。八日台湾建筑界人士目睹其围篱拆除,首次向世人公告形貌,场面相当感人!由于还要布置展场,博物馆开馆计画将延到明年初。但从一九九○年代启动的德国新首都柏林的重建计画,还是相当让人好奇。

    德国历史博物馆所在的柏林博物馆岛区,包括国家画廊、收藏希腊罗马雕像的佩家蒙国家博物馆、考古博物馆等十五、六座人类的文化与文明重要资产,这些博物馆正在进行一个长达十五年旷世大计划,联邦政府从一九九七年启动的跨时程计画,包括整修古博物馆、增件数座新馆舍、长达十余公里连通这十余座博物馆的地下通道、以及将环绕于施普雷河畔的博物馆岛将兴建一座玻璃体的新门面,都正在进行之中。贝聿铭设计的德国历史博物馆就是这个大计划中的先锋构思之一,在规模庞及四亿五千万欧元的历史空间改造经费中,约占两千万欧元的大型建筑。

    历史博物馆前身为暗藏在深巷中的军火库,贝聿铭以指定建筑师身份提出此设计方案时,德国一些建筑师还相当吃醋。如今完成的建筑体,虽然正面有一座扭曲的黑玻璃体楼梯以及一座天光罩,形成他少见的天光穿透空间,但博物馆展示空间仍是大家所熟知的贝氏风格;耸立而封闭的幽雅型态,量体一实一虚之间,可看出贝聿铭欲以玻璃体将这座暗藏深巷的重要建筑彰显于外,让大家在街上就可感受其建筑特色。


 

 

            >> 

[page]

      2003年5月25日联邦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博物馆云集的“博物馆岛”又增添了一座新的博物馆。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的又一项杰作,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在这里建成开馆。这也是贝聿铭在德国的第一个建筑。

     贝聿铭是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是古典现代派的代表人物。这位有着中国血统的美国建筑师被人们誉为“光线大师”和“空间术师”。他的那些给人们留下印象深刻的建筑设计对二十世纪的建筑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贝聿铭的建筑遍布美洲,亚洲和欧洲。作为包豪斯创建人瓦尔特·格罗庇乌斯(Walter Gropius)和马塞尔·布罗耶(Marcel Breuer)的学生,贝聿铭继承了包豪斯严谨的现实派特点,又以他自己的风格进一步加以发展和完善。在贝聿铭设计的众多建筑中尤以博物馆设计最为著名,而博物馆设计的不解之缘在他建筑生涯的一开始便已结下了。1946年贝聿铭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学院的毕业设计的题目便是“在上海的中国艺术博物馆”,这个设计在设计学院受到了高度的赞扬。导师格罗庇乌斯在评语中写到“它清楚地表明了一个有能力的设计者能够很好地抓住传统的基本特征-他发现这种特征依然存在着生命力-而不牺牲具有时代精神的概念。”并赞誉这个设计是他的学生中“最好的”。贝聿铭在至今的十二个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将现代的建筑形态同历史老建筑或历史的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每一座博物馆都成为新的建筑瑰宝。

 

 

 

              >> 

[page]

      1987年德国政府决定建造一座新的历史博物馆。由于政治的原因,这项拟定中的计划一直拖了长达16年才得以实现。东西德统一后,尤其是通过投票决定了联邦德国的首都由波恩重新迁往柏林后,建造新的德国历史博物馆的议题重新又提了出来,而且由谁来设计建造也成了其中的另一个议题。早在1987年8月当时的德国政府作出新建历史博物馆的决定,并为此进行了招标。

     1988年6月米兰的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1931-1997)的设计一举中标。但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如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拆除,1990年10月东西德重新统一以及1991年迁都的决定作出等,使得新建历史博物馆的计划搁浅。1992年罗西规划设计的历史博物馆原址也被视为不合适,因为那儿将要建造新的德国总理府。

 

 

              >> 

[page]

      重新选定的馆址是18世纪德国雕塑家及建筑师安德列阿斯·施吕特(Andreas Schlueter, 1660-1714)设计的原军械库,它曾一度被民主德国作为德国史博物馆使用。但这个柏林最主要的巴洛克建筑之一的建筑物仅能满足7500m2的展览场地,远远达不到规划中的永久展馆16000m2和更换展览场地5000m2的要求。因此重新建造一个与主馆建筑相连接的新馆建筑势在必行。新馆址与军械库相邻,50年代在那儿建有德国史博物馆的储藏库及工场等建筑。这是一块夹在历史老建筑物中隐蔽的小小基地。

      它的周围有19世纪新古典主义派的代表人物,德国画家及建筑师卡尔·弗里德利希·辛克(Karl Friedrich Schinkel, 1781-1841)著名的老博物馆建筑和新瓦赫(Neue Wache, 1816-1818年建造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60年代起被用作纳粹及军国主义统治下受害者的纪念堂)以及安德列阿斯·施吕特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等。要建造的新馆只有很少几处能看见其立面,而且必须在设计中规划出许多使用面积来,这些对新馆的建造都是极其困难的条件。由于贝聿铭在诸多博物馆建筑设计中所取得的成功,联邦德国政府因此认定,惟有贝聿铭才是这项设计唯一合适的理想人选。

 

              >> 

[page]

      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的贝聿铭70年代及80年代以他杰出的新老建筑结合的完美设计闻名于世。美国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1978年建成),波士顿美术馆(1986年建成),特别是1983年至1993年卓越的巴黎卢浮宫扩建修缮工程等证明了贝聿铭对博物馆设计所具有的出众才能。他的能力在于他的设计总能够在各自不同的地方找到与之相符的“建筑语言”,而不是简单地落下“带有特征的手笔”。

      然而贝聿铭自60年代以来已不再参加任何项目的竞标,而且在1990年底宣布退休离开他的设计公司(Pei, Cobb, Freed & Partners)后只是有选择地接受极少的项目。按德国建筑师协会的规定,凡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须通过竞标方式甄选建筑师。基于贝聿铭不愿参加竞标和只接受自己选择的项目的态度,德国当时的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打算效仿法国总统弗朗西斯·密特朗(Fran?ois Mitterrand)在决定卢浮宫计划时不执行1977年以来重大工程应举办竞标的规定,而破例直接委托给贝聿铭的做法。1995年5月当德国历史博物馆方面第一次向贝聿铭询问,是否能在柏林为德国历史博物馆设计一座新馆时,贝聿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有保留地未予答应。当年秋季贝聿铭被安排在波恩的总理府同科尔总理见面。两人谈论着新首都柏林的问题,首都的角色,文化在世界政治中的角色。最后科尔总理出人意料地拉开一个抽屉,里面是一架折叠式电唱机,会面在一曲莫扎特的赋格曲中结束。一个极少有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场景,但这时人们可以感觉到他们两人已达成了默契。

     如同贝聿铭在答复卢浮宫项目之前首先要花几个月时间,对建筑任务,建筑的和政治的环境作一番调研后才能给出最后的回答一样,贝聿铭开始在这段时期多次到柏林,有两次甚至隐姓查访,为的是不受他人评论的影响,亲身体验判断出问题的症结。多次调研后贝聿铭得出了由新瓦赫到七叶树小树林,到军械库再经岛桥到博物馆岛的这样一组吸引人的城市建筑群组合,这时的贝聿铭对如何设计好历史博物馆新馆已有了概念,并作好了接受挑战的准备。1996年6月26日德国议会的财政委员会批准了建造历史博物馆新馆的计划。赞成直接委托贝聿铭为新馆作设计。这是德国建筑史上第一次不经招标而有联邦总理亲自决定委托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一座公共建筑物不经招标而直接委托建筑师设计的做法立刻招来了专业人士们的激烈批评,可当贝聿铭1997年1月17日公开展示和介绍他的设计方案后,这类批评声便销声匿迹了。贝聿铭以他的第一次方案介绍赢得了文物保护专家们的赞许和对现代建筑物建在古老建筑环境中的支持。德国的报纸也以惊叹的口吻评论贝聿铭的新馆建筑。1997年1月17日的《柏林日报》评论道 “贝氏的设计填补进了军械库后面的小尺度空间,然而却形成了一个完全独立的,没有历史建筑物衬托也极具高雅的水晶体。”1997年1月20日的《法兰克福日报》也写道 “被誉为空间魔术大师的贝在柏林成功地将新老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将一个偏僻的和不起眼的地方变成了吸引人们乐意前往的高贵之处。”

 

              >> 

[page]

       如果人们要问“一个大型的建筑意味什么?”,那么用贝聿铭的话回答便是“大型的建筑并不意味着是个大的挑战。”的确,这个夹在历史老建筑物及其环境中间的基地状况使得这个新馆的设计成了对建筑师的很大挑战。在这里,巴洛克建筑军械库在林登大街旁的弗里德利齐亚诺广场上占居着主导地位。当年卡尔·弗里德利希·辛克欲为他设计的罗马式纪念堂找到合适的位置可谓绞尽脑汁。为了保证他的建筑在受巴洛克建筑物很大影响的环境中同样具有空间作用,他在纪念堂周围按比例布置了一片七叶树林。这片树林起到了使纪念堂建筑新瓦赫同巴洛克建筑军械库之间保持间距和联系的作用。但也使从林登大街投向新馆基地的目光多了一层限制。此外巴洛克建筑同毗邻的宫殿建筑挨得那么紧,以致于人们只能透过“缝隙”般的视域看到新馆。按建筑师的设计语言来说,这意味着几乎没有视野地可利用来展现建筑体及其立面。尤其是新馆北向的背面紧邻着老建筑马克希姆·戈基剧院。虽然从那儿人们可以将视线投向远处博物馆岛上的弗里得利希·奥古斯特·施蒂勒(Friedrich August Stueler)设计的老国家美术馆,佩加蒙博物馆,恩斯特·冯·伊内(Ernst von Ihne)的博德博物馆以及位于趣园旁辛克的老博物馆,但可见的新馆背立面也仅只能从侧面观其整个。然而此刻却没有任何其他建筑物能够象新馆建造将会对这个区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这个城市空间的位置决定着德国历史博物馆越过施普雷支河与“文化的广场”博物馆岛的无形联系。

     贝聿铭以一个略带弧形,几乎与主体建筑等高的玻璃廊厅妥善地解决了同巴洛克建筑军械库之间距离上的冲突。这个玻璃廊厅使人们可以仰望天空。在地下层设有连接新老博物馆的通道。天桥,廊台,梁腹板,楼梯在不同的高度交叉连接,限定着廊厅的区域。在建造中廊厅采用了同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一样水晶般的最高品质玻璃,从视觉上拓展了狭小场地的范围。玻璃墙幕既分隔开两幢建筑物,又使其相互关联。博物馆的参观者在映现的巴洛克建筑富丽堂皇的背景下闲逛的同时,古老的建筑也随之在“运动”。贝聿铭还在新馆的入口处很有自我意识地对着巴洛克建筑和宫殿建筑的豁口设置一个玻璃的螺旋楼梯塔。在这个没有回旋余地处耸立这么个“捕捉眼”可以说几乎是唯一的可能,使新馆在体形上有一个吸引点,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军械库和新瓦赫的阻隔后面吸引过来。因为这样的玻璃螺旋楼梯塔常被用在百货商店或购物中心,所以也有批评者对此谨慎地提出了批评。事实上建筑美的创造不仅仅是建筑师突发奇想的结果,更主要的是根据其功能需要所作的安排。在剩下的建筑用地约近2000m2上贝聿铭设计了一个简洁明了的三角形几何体。各展览大厅都分布在里面。三角几何体是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经常使用的基本形式,在他著名的建筑中都曾运用到。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两个相互构成个梯形的三角形;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是由一组排列和旋转了三角体构成;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是由四个三角形在一个正方形上筑成的空间。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的三角形体也是整个建筑的支撑结构。它不仅适应了基地锥形的布局,确立北面的建筑基线,同时也使建筑空间的开放处面朝西南方向,即对着通向林登大街的豁口。新馆的北面切出的平台以一个“双重三角体”出现是个合乎逻辑的空间布局。西南侧面的一块略带弧形的墙面使得三角几何体原本生硬的棱角同廊厅和螺旋楼梯塔的动感谐调起来。在弧形墙面接近顶端处自下而上开了个光线槽,它同上面的玻璃内阳台相连,参观者能在这里休息一下或眺望一下窗外。在这儿人们可以发现新馆同辛克老博物馆著名柱廊的联系之处。新馆的地下一层总共4700m2使用面积,充分利用了建筑用地,主要的展厅也设在这里。上面的三层分设了其他几个不同大小和高度的展厅,总面积为2600m2 ,可同时举办四个不同题材的展览。一个有57个座位的小报告厅,一个博物馆卖品部,多个小工场间以及占居整个地下二层的储藏库和机房。

 

              >> 

[page]

        通透感,运动和光线是贝聿铭设计公共建筑的基本要素,即要达到“看见和被看见”的效果。由建筑构件的凹凸交叠和采用天然石饰面而显得具有雕塑效果的建筑体被几乎等高的玻璃廊厅环抱着。通过廊厅的玻璃墙幕使得内部参观者的流动就象透过玻璃橱窗那样被追踪,同时巴洛克建筑北面的立面透过大厅玻璃又如同镶嵌在一个画框中展现给博物馆的参观者。封闭的玻璃楼梯塔在夜晚就象一个灯塔,它是巴洛克军械库巨大建筑体后面唯一的将人们的目光从林登大街吸引过来的亮点。螺旋楼梯从玻璃塔向外挑出,有意识地体现出室内外之间的历史环境。从外部观看,玻璃楼梯塔本身就是一个展品,同时又是博物馆的玻璃“陈列柜”。

       贝聿铭以这个朝向军械库和弗里德利齐亚诺广场的视线轴使新老建筑物之间在建筑艺术上取得了一致。由地下一层敞开的大空间可使视线不受阻地投向天空。这个极为宽敞的空间是贝聿铭根据对历史建筑文物保护所作的规定而构思出的完美方案。从自动扶梯,露天台阶,天桥或游廊人们总能将目光瞥向对面的军械库立面。贝聿铭称他的博物馆建筑为“都市剧场”。从它的各个不同层面空间的交叉和垂直连接使得内部空间在不同的角度出现各异的立体景象,不但极大地丰富了内部的空域变化,也起到了同外部城市空间的关联作用。

 

              >> 

[page]

        各展厅设在一个以天然石料装饰墙面,绝大部分为封闭的建筑体中。出于文物保护方面的原因,这些展厅都不开设窗户,但各处都保持了同基本几何体-三角体的关联。仅只是在三楼按贝聿铭的想法在建筑体上切出了三角形的凹槽。一个屋顶平台和一个凸出的玻璃内阳台实现了投向博物馆岛的视野和聚焦于新瓦赫及七叶树林之目光的可能。在东端紧靠着博物馆的管理楼是个L型的建筑。在里面设置了报告厅和艺术品修复工场。

       新馆的墙面材料同它对面的古典建筑非常匹配,但同时又体现出时代的风貌。封闭建筑体的外墙以及玻璃大厅内的墙壁都以精致磨光的法国石灰岩石作贴面。承重的楼层板都以被称作为“建筑混凝土”,一种专门加了色的混凝土材料制成。它的纹理是采用精细的俄勒冈松木板(Oregon Pine)的纹理加工做出。大厅的地面是用北美洲带有玫瑰色发亮晶斑的花岗石(Mason)铺成。在展览室区域还考虑了灵活可变的供电方式。所有通风管道和电器设备都被置于双层地板中间。栎木木条拼合成的正方形地板块可以随时更换成带有电源接口的板块,以致于能在房间的任何地方提供电源。照明采用屋顶下照光源。展览厅的突出照明可通过灯光轨道移动。这些轨道在屋顶上按总规划元素-三角形网格进行布置。仅在三楼的屋顶,这些三角形网格是以锥形来构成,目的是要通过这些附加的三维体突出强调最高层展厅的屋顶。另外还有些细部,如天窗,沿楼梯的嵌入式壁灯,楼梯台阶板,楼梯扶手等的形式和造型无不体现出贝聿铭不仅是个精细的建筑大师,而且还是个具有超高水平的艺术家。

 

              >> 

[page]

      在按照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贝聿铭对材料的质量,加工和建造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些贝聿铭对美学的高要求给项目的合作者,专业规划人员,建筑管理人士以及实施建造的建筑公司以很大的压力,但这些精确的建造要求和严格的材料选择正是贝聿铭创造出杰出作品的秘密所在。在建造过程中也常常有许多技术方面的,人员和政治方面的困难和阻碍要克服。甚至有时情况到了几乎找不到解决办法,项目面临落空的令人担忧的局面。只是在所有项目的参与者齐心合力和坚定不渝的努力下,才使新馆的建设大功告成。在一次采访中贝聿铭被问到,在项目完成时什么对他来说是最美好的。贝聿铭回答道:“对那些克服种种阻碍的建造过程,对我所面临过的所有困难和对那些在这当中我所得到的各种人士的帮助,尤其是我的项目合作者和委托人的回忆常常是我最大的享受。”对于贝聿铭来说,那些同建筑委托人进行深入的讨论是对建筑取得成功的极为重要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在中国园林环境中长大的贝聿铭深刻领会了山石被水冲刷造型的含意。这种自然力的和谐对他的建筑设计同样具有隐喻的作用。水可以塑造石头,但石头终归是石头。那么哪些形状是他想要的呢,贝聿铭说,“其实我做的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些我作为建筑而发展的形状必须同围绕它们的‘水流’相吻合。我一直是在建造我童年时代的花园。”在建筑生涯的变迁中贝聿铭从不为迅速冒起的各种时髦所左右,而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这种信念也反映在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上。这并不仅是一种个人建筑艺术的描绘,更是一个完美的建筑杰作。他以简单的手法为自己和为城市公共建筑勾勒出了完美的轮廓。

     出生在中国的美国建筑大师贝聿铭出席他设计的柏林历史博物馆新馆开馆典礼,记者们蜂拥而至。贝先生有言在先,不接受采访,所以德国的记者们紧追大师身后使劲拍照。而德国之声一位中国籍的女记者却吸引了贝先生的视线。

 

              >> 

[page]

      展厅里有一位身材不高,戴着黑边眼镜的老人,一群记者簇拥着他,而老人依旧旁若无人地观望着阳台上的松树,随后他把目光投向墙上的照片和展台上的建筑模型,他审视了一下天花板上的顶灯,然后伸出双手推了推展台,卢浮宫的建筑模型就正好落在了一束乳白的灯光之下。这位86岁的老人就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这是他在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幕之前做最后的检察工作,宛如母亲在女儿出嫁前最后一次梳理女儿的长发。

     维修并扩建德国历史博物馆是德国政府多年来的夙愿,在首都柏林拥有一座现代大师贝聿铭的建筑也是许多专业人士的梦想,1995年秋天贝聿铭在柏林做过实地考查后,欣然接受了总理科尔的委托。97年1月贝聿铭向德国政府介绍了他的建筑方案,顿时赢得了柏林城建人员和新闻届的广泛赞誉,批评政府没有对扩建博物馆进行公开招标,而是指定人选的声音销声匿迹,从此柏林人的心中埋下了一份骄傲,柏林也将象巴黎和华盛顿那样,拥有一座贝聿铭的建筑。98年8月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2003年5月23日焕然一新的德国历史博物馆终于盼来了开幕典礼。

     博物馆负责建筑工作的克莱茨玛尔女士回顾了过去几年的工作,她说:"博物馆扩建的筹划和施工总共历时7年,今天终于开幕了,这是历史博物馆16年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回想起遇到的种种困难,我们可以为按时完成建筑计划感到骄傲。贝先生对材料和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这对我们是个重大的挑战,这也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德国历史博物馆座落在柏林市中心的菩提树下大街,它的前身是普鲁士王朝巴洛克风格的武器库,按照贝聿铭的改造方案修缮之后,粉红色的方正建筑上搭起了一个玻璃与钢结构的顶棚,?shy;来面向四方,中间是露天院落的建筑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传统风格和现代因素结合得恰到好处,阳光透过玻璃顶棚射进宽敞的大厅,观望者抬起头就能看到天空行走的云彩,虽身处室内,却与外界息息相连。武器库的威严沉闷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透明空间里恒久散发的优雅。走过大厅,来访者随着电动楼梯进入新馆,新馆的底层容纳了大部分的展出面积,为定期举办的不同展览提供了场所。底层以上是一座玻璃大厅和螺旋型的玻璃塔楼,观众随着低缓的台阶拾级而上,可以透过玻璃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四周建筑的全景。

 

 

              >> 

[page]

       贝聿铭设计的新馆是个一边带圆弧的三角形,建筑物用乳白色石料砌成的两侧呈现锐利的线条,另一侧则是玻璃与钢结构围成的圆弧。流畅的几何图形显示了建筑的现代风格,而它在现代感中又透露出优美的古典丰韵,和周围两座由古典派建筑大师辛克尔修建的建筑遥相呼应,浑然为一体。生活在19世纪,深刻影响了柏林城市建筑的辛克尔,是贝聿铭敬仰的前辈,在德国的首都,在辛克尔建筑比邻的地方修建一座当代风格的建筑,对贝聿铭来说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贝先生对德国之声记者说:"德国的风格,德国的历史,德国的文化也应该考虑,这很重要。德国的历史不长,但是有很好的建筑师。

     光,影和运动是贝聿铭建筑的生命。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泄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起支撑作用的网状钢材赋予玻璃一种力度,玻璃不再只是透明得好像不复存在,而是接纳了钢材的形态,变得钢柔并济,可以抵抗风雨。网状钢材投洒到地面的影子随着太阳的高地而变幻,室内走动的人群本身就是建筑物流动的风景,这一切的动感和因为透明而产生的室内外的联系让贝聿铭的建筑变成了都市生活的舞台。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落成典礼的同时,以介绍贝聿铭主要建筑的图片和模型展览也开幕了,展览选择了8件分布在三个大洲的建筑作品,每一个作品都和所在国家的政治历史,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性格相呼应,时时刻刻反映了贝聿铭的建筑要结合人与自然的设计思想。
贝聿铭圆圆的黑边眼镜下是一双总是笑弯了的眼睛,漫漫的86年中,这双眼睛看到的不仅是世间的线条和空间,更有人生纯净的智慧。

 

 <<     

酒店设计与石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