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请升级Internet Explore 。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发布时间:2011-05-06    



  圣彼得教堂有两个主题,一是教堂建筑本身,二是教堂前的圣彼得广场。上一节我们介绍了巴洛克艺术之父-贝尔尼尼历经12 年建成的的圣彼得广场。本节我们介绍教堂的建筑及雕刻艺术。[page]

  上一节讲到:座落于圣彼得广场一侧的圣彼得教堂气势恢弘,于1450 年开始重建,1626 年最后完成。是一座由石材垒成的艺术宫殿。整座教堂长约 212 米,最宽处有137 余米,从地面到穹窿大圆屋顶顶尖十字架的高度达137 米。教堂之大,可同时容纳5 万余人。

  圣彼得教堂之所以著名,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还在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与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勃拉芒特和小莎迦洛等大师们的共同杰作。[page]

  大殿下面有5 扇门,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如果遇上机会,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这需25 年才有一次。按规定,每时25 年的圣诞之夜,圣门打开后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其它三门分别是"圣事门"、"善恶门"和"死门"[page]

  教堂正面的廊檐上方有11 尊雕像,中间是耶稣基督;[page]

  教堂穹顶直径41.9 米,内部顶高123.4 米,穹顶外采光塔上的十字架顶点高137.8 米,为全罗马最高点。[page]

  1547 年,教皇任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主持圣彼得大教堂的工程。米开朗琪罗抱着“要使古代希腊和罗马建筑黯然失色”的雄心壮志来主持此工程。

  1564 年,米开朗琪罗逝世的时候教堂已经建造到了鼓座,接替他工作的泡达和封丹纳大体按照他遗留下的模型在1590 年完成了穹顶。[page]

  作为伟大雕塑家的米开朗琪罗的建筑作品虽然不多,他设计的建筑物大都极富创造力,建筑物,层次丰富,立体感很强,光影变化剧烈,风格刚劲有力,洋溢着英雄主义精神,同他的雕刻和绘画风格一致。米开朗琪罗大大加强了承托穹顶的四个柱敦,简化了四角布局。在正立面设计了九开间的柱廊。他的设计极其雄伟壮观,体积的构图超越了立面构图被强调出来。这些都体现出米开朗琪罗作为激越的雕塑家的性格与特点。[page]

  米开朗琪罗善于把雕刻同建筑结合起来。常常不顾建筑的结构逻辑,有意破坏承重构件的理性形式,如把圆柱子嵌在墙内,用薄薄的“牛腿”承托柱子,额枋和山花凹凸断折等,表现出一种激动的、不安的情绪。[page]

  大殿内有很多巨大的雕像和浮雕,大殿的左右两边是一个接一个的小的殿堂,每个小殿内都装饰着壁画、浮雕和雕像。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page]

  两个小天使捧圣水缸的雕塑,从形象上看小天使只有一岁的样子,然而雕像的实际高度有2.5米。艺术家把小天使和圣水放在一起,是因为那时的人们视水为上帝赐予人的圣洁之物,水是生命之源。[page]



惟妙惟肖的石材雕塑[page]



惟妙惟肖的石材雕塑[page]
  教堂有三件著名艺术品,都是雕像,其中有一件是石材雕像:《圣母的哀伤》,米开朗琪罗24岁时作品。当中世纪这件雕塑第一次陈列在教堂,那时米开朗琪罗还没那么出名,人们不相信这件杰出艺术品是出自个24 岁青年之手。于是,米开朗琪罗在夜里偷偷溜进教堂,在雕像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就使得《《圣母的哀伤》》成为唯一一尊有米开朗琪罗签名的雕塑。

  雕塑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稣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遍体鳞伤的基督身体痛哭的情景。

  雕像中,死去的基督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横躺在圣母的两膝之间,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腰部弯曲,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年轻而秀丽,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垂首凝目,悲痛欲绝,给人的感觉是既悲哀又优美。

  圣母的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倾泻了无声的哀痛,是一种洋溢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远保持青春”。雕塑突破了以往苍白衰老的模式,圣母被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却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她所体现出的青春、永恒和不朽的美,正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理想。

 

酒店设计与石材应用